上次出远门,看了达盖尔银版制作的片子,淘了两块玻璃片回家。查了一下,一张是西敏寺的外观,另一张是里面的诗人角。狄更斯,丘吉尔,牛顿,达尔文都安葬于此。教堂在伦敦,但是玻璃片是在阿姆斯特丹淘的。卖家给出的时间大约是1920年左右。玻璃片是正像,按照当时的技术应该是干版底片放印在玻璃版上的。达盖尔的技术和同时出现的塔尔博特比,要清晰很多。但是不可复制,不可传播。恰恰是这锐利无比的画面成了摄影试图冲击"艺术"的绊脚石。照片把事物原封不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,事无巨细一网打尽。这很科学但不艺术。于是乎,沙龙摄影圈开始对底片做手脚。试图通过人为地介入操控图像而摆脱机油味儿,沾点艺术的光晕。牺牲细节换来艺术感。艾默生说,人眼无法对视野里的一切对焦,人眼是有选择的,所以相机也应该必须有。看看沙龙摄影典范Camera Work奶油得不是一般啊,但到了最后几期,就有刀割般锐利的趋势。直到一个盲人的出现,Camera Work停刊了。创刊人Stieglitz跑去搞"直摄影"去了,当然他一直都是个直男。Stieglitz发现摄影一直模仿"模仿的艺术"-绘画,靠奶油是解决不了摄影尴尬的局面,只能是刀锋杀出血路来。


  这都是百年前的往事了,而如今呢,继续讨论奶油带来的艺术味儿,奶油人见人爱啊,但都是反式脂肪酸啊。还是抄起刀,把照片的里的奶油都刮去,全部都清晰锐利,看看还剩下些什么。


  达盖尔的虽说脑子聪明,获得了摄影术之父的美名。但是该术毕竟是术,而不是道。传播是摄影术生存道。只此一张的银版很快被遗忘。前面提到达盖尔银版清晰的画面在百年前被某些艺术评论家黑。现在呢,只此一张的术,稀缺性成为了艺术家保障其作品市场价格的道。说来也很讽刺呢,用的是由塔尔博特发展起来用以传播摄影术,搞限量,讲究的是Vintage,卖"原作",这些被市场所扭曲的概念。这些建立在利益和沙子上的游戏原则,很容易被触动,Eggleston 不就吃官司了么。但是,游戏规则再变态,玩的人还是很多,且越来越多。一地震,以义捐名义报价漫天飞。明显不符合经济规律嘛,照片是纸币可以印,会搞到通货膨胀的。你又不是央行发行的,(话说国家也老是在印钞票呢)。老老实实回去搞硬通货币去,用银版去拍。


  最近对别人拍的到此一游照着迷,200张反转在路上了。比自己去拍感觉还兴奋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Poets' Corner <br />
诗人角

Poets' Corner
诗人角

Kathedrale Westminster Abbey<br />
威斯敏斯特教堂

Kathedrale Westminster Abbey
威斯敏斯特教堂